第二单元 魔芋栽培
第六讲 魔芋防病丰产栽培
一、生态条件的选择
要想获得魔芋高产稳产和优质,必须深刻认识魔芋栽培最大的障碍是病害。魔芋作为宿主植物,与寄生植物病菌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场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生死搏斗。
一般作物的病害发生发展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品种不抗病或抗病、耐病力不强;二是栽培技术不善,造成植株柔嫩而不健壮,经不起风吹雨打,造成伤口或虫伤后伤口不能较快愈合;三是环境条件适合于病原微生物繁衍或害虫滋生而不利于作物健壮生长及伤口迅速愈合。栽培者只要能控制三者之一,即可显著奏效。
魔芋防病丰产稳产栽培的难点在于:第一,至今未在葡甘聚糖型魔芋种植资源中发现抗软腐病、白绢病或叶枯病的基因型;第二,魔芋的几种病害主要是通过种芋及土壤传病,而魔芋的繁殖系数低,其用种量大于任何其它薯芋类作物,生产上进行种芋消毒的难度很大,且浸种消毒等方式的效果并不理想,有时方法不当,反而助长传病。由于魔芋主要病害如软腐病、白绢病等的寄主植物太广泛,土壤消毒的效果和成本问题使生产者难予接受;第三,适合魔芋几种主要病害繁殖危害的环境条件基本也是魔芋生长的适合条件,这一矛盾难以适当解决。
由于魔芋主要的几种病害如软腐病、白绢病、叶枯病等均由种芋和土壤传病,防病措施也有其共通点。各国各地长期生产实践证明,选最适生地区和最适宜地块栽培、培育无病中小型整薯作种芋、轮作、正确对种芋及土壤消毒、间作遮荫、土面覆盖、及时防治虫害、安全挖收与贮藏种芋等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控制病害,减轻损失;相反,凡连作、使用带菌种芋和肥料、栽培地高温多雨、烈日直射、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偏施或多施氮肥、害虫危害等均促进病害发生、发展。其防病高产稳产的综合农业技术如下:
(一)栽培地区及地块的造择
1、栽培地区的选择 我国秦岭以南有大面积魔芋适生地带,现已开发利用的仅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因此成片发展魔芋商品生产,应按照“中国魔芋种植区划”所划分的特适宜区、最适宜区或适宜区依次栽培,切不可在不适宜区盲目发展,因魔芋对环境条件有特定的严格要求,而大环境非人力所能改变,勉强栽培,事倍功半,得不偿失,甚至以失败告终。
中国的雅鲁藏布江下游河谷、滇南热区及海南黎母岭山地为准热带湿润气候,是魔芋特适种植区;云贵高原(包括鄂西山地、川南高原)、四川盆周山地、南岭山地(包括武陵山脉的湘西部分、罗宵山脉、武夷山脉)及南岭以南山地属温暖湿润最适魔芋种植区;大巴山主脊以北、鄂西北山地属秦巴山地适宜魔芋种植区。
在具体选择种植基地时,一般掌握5月~10月平均气温不低于14℃,7月~8月平均最高气温不超过31℃,7月~9月的降水量在200mm以上,空气湿度在80%~85%,有天然或人为的适当荫蔽地区栽培魔芋。在魔芋6个月的生长期中,日温为25℃的日期愈长,愈利于魔芋生长发育,产量愈高,病害愈轻。
由于魔芋对环境条件的严格要求,其适生地明显综合体现为海拔高度。除少数地区具备森林、水面调节其生态环境条件能在低海拔地区栽培魔芋以外,中国的魔芋适生区多在海拔较高的山区或深丘地带。至于适宜的海拔高度则视其所在地区的纬度、山脉、河流、地形、地貌、植被、气候等而异,利用500m~2500m山区的立体气候,一般当地水稻栽培的海拔上线即为魔芋适生的下线。如在秦岭支脉大巴山南麓四川盆地北部山区宜在海拔1000m地带栽培,因≥30的日数较少,气候温暖湿润,适宜魔芋生长,而在北麓则宜在800m地区发展,才能满足魔芋对温热的要求;在云贵高原一般在2000m以上地区发展。
魔芋喜温暖湿润、忌高温、强光、干旱。为减轻病害,在大环境条件特别是温度条件上能满足魔芋要求的地区,应将海拔高度提升到位,如在金沙江流域、四川盆周山区、湖北西北部山区,在海拔近1000m的地方即可栽培,但近年来多将海拔高度提升到1200m,甚至1500m的地方种植,病害确实有所减轻。
(二)栽培地块选择 在大环境条件适宜的地区,还应选择地块的生态条件,栽培地夏季宜较荫凉湿润,以利魔芋生长,秋冬季宜较温暖干燥,以利球茎挖收及贮藏。因此,一般宜选山峦互相遮挡或有树木遮荫、半阴半阳、空气湿度较高的倾斜、背风地带,有水源能灌溉,排水良好,夏季暴雨不致土壤严重冲刷的地块。
对山区坡向的选择应与该地气温相结合考虑,若气温相对较低,生长季较短,生长期间已接近魔芋生长最适温25℃,而无35℃以上高温致害,宜选阳坡以获充足日照以提高产量;若仍有35℃以上高温威胁,则宜选具备每日8小时以上日照时数的阴坡。
(三)土壤选择及改良 魔芋适生于土层30cm以上、肥沃、有机质丰富、空气通透、保水、保肥、排涝良好、酸碱值中性的土壤。以壤土或含砂砾的粘壤土为好。保水不好的沙土及过于粘重而排水通气不良的土壤均不适宜。
魔芋在原产地为森林下层草本,长期在有机质极为丰富的土壤中生长历史形成了对有机质的特别爱好。若土壤有机质不足,团粒结构缺乏,必然造成土壤排水不良,土壤通气不足或养分失衡,造成植株生长不健壮,易感病害。因此,在选好土壤的基础上,还应不断培肥和改良土壤,这是栽培魔芋的一项特殊而重要的措施。肥培和改良土壤的手段主要是翻耕炕土,同时施入大量优质、腐熟、无病原菌的堆肥。土壤pH在5.0以下,还应加入石灰或其它钙质肥料,调到pH值在6.0以上。
二、品种
魔芋尚是一个较原始的作物,多以自然种(species)作为栽培种,如中国主要栽的花魔芋(A.konjac)及白魔芋(A.albus)。不论是花魔芋或白魔芋在各地长期的栽培,经过人为和自然的选择,都发生了一些变异,在产量和品质上都有差异。西南农业大学在全国各地搜集了13个花魔芋材料,经过几年正规的品种比较试验、生产试验和区域试验,于1992年选育出万源花魔芋的产量和葡甘聚糖的含量均最高,经省级鉴定,成为中国的第一个法定品种(Cultivar)。白魔芋在各地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异,在叶柄斑纹及产量上已有三、四个不同的类型,还待开展搜集及比较试验。
日本虽只有花魔芋一个种,但利用不同品种的花魔芋进行种内杂交育种,经过系统选择,已选育出了“农林1号”(榛名黑)、“农林2号”(赤城大玉)及农林3号(妙义丰),均经正规品种选育程序,已经鉴定并注册为栽培品种。
榛名黑的母本为中国种,父本为本地种,杂交F1代于1949年育成实生苗,经系统选择、鉴定育成,1962年注册。植株呈“Y”字型,地上部酷似中国种,仅小叶稍大,叶柄小白斑稍少,球茎似父本,球茎膨大性极好。对日灼症和黄化症等气候灾害的抗性较本地种强,抗软腐病及干腐病能力与父本相当,对叶枯病和根腐病的抗病力较弱,产量不超过本地种的30%,鲜芋的出粉率高于母本而低于父本。在父本不很适宜的光照强、温度高、干燥的南坡地和平地或肥力较差的土壤能栽植此品种。
赤城大玉的母本为中国种,父本为金岛本地种,1955年将杂交F1代育成实生苗,经系统选择、鉴定,并在各地作适应性试验后,于1970年注册。植株呈“T”字形,叶片比叶柄长为其特点。各年龄球茎膨大能力均强,特别高产。粗粉率低,似母本,但粗粉的精粉率很高,超过父本,且精粉粒大,粘度高。对日灼、缺素症的抗性强于父本,弱于母本及榛名黑,抗风力较弱,似父本,对黄化病等低温铖害的抗性强,对软腐病的抗性不强,对叶枯病的抗性最强。宜在海拔较高地区栽培。
妙义丰是在1971年以“群系26号”为母本、“富冈支那”为父本杂交,并以高产、优质为主要目标从杂交后代选育出来,1997年注册。2001年起开始在各地作适应性多点试验。对叶枯病、根腐病的抗性强,与中国种相当。精粉产量高于榛名黑20%,高于中国种10%,鲜芋的精粉率比赤城大玉等所有品种都高很多,与本地种相当,精粉的粘度也比所有品种都高,是继现有日本栽培品种榛名黑和赤城大玉之后最有应用前景的品种,此品种适宜海拔100m温暖平地至半高山区栽培。
日本的魔芋品种中,本地种虽品质很好,但产量和抗病性差,中国种虽球茎产量高、叶枯病、日灼病率低,但对软腐病的抗性特别弱,因此,这二品种在逐渐被淘汰,而代之以陆续育成的三个杂交后代。2000年品种的种植比例为:榛名黑20%,赤城大玉62%,本地种9%,中国种2%。
近年来中国各地有从日本引进新品种者,主要是赤城大玉。虽然日本品种一般球茎含水百分率较低,鲜芋产粉率较高,但均不抗软腐病,而中国最严重的是软腐病,此外,日本的叶枯病很严重,该病可从种芋带病传播,应特别注意进口检疫,防止引进又一种严重病害;第二,虽然日本的商品种芋规范,一般均为一年生小型者(不到20g),但也应注意包装运输。西南农业大学在1996年引进赤城大玉种芋,因包装失误(用塑料装),在上海海关几乎就都软腐了,2001年重庆东部山区又从日本引进种芋,也因包装和运输不当而受伤严重,造成损失,应记取其教训。
======第六讲 参考文献======
1、
杨代明,刘佩瑛,中国魔芋种植区划,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0,12(1):1~7
2、
刘佩瑛,陈劲枫,魔芋属一新种,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84,1:68~69
3、
刘佩瑛,孙远明,张盛林,等,魔芋农家品种选育研究,经济作物新品种选育论文集,1990,45~50,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4、
张盛林,刘佩瑛,张兴国,中国魔芋资源和开发利用方案,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21(3):215~219
5、
野村精一,中里笔二,三轮计一,郡司孝志,最新こんにやく全書,日本,山岸印刷所,平成3年
6、
日本《蒟蒻新闻》报选译,2001年第15期,
注:以上1~4,可代为复印,每页1元
可登记,考虑翻译印刷
日本《蒟蒻新闻》报选译,每册10元
参考文献每页收费1元,加15%的邮寄费。
如果您对本文章感兴趣或有什么疑问,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给您满意的答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