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发展魔芋产业的重要意义 第二讲 世界魔芋种质资源的分布及产业的现况 一、魔芋种质资源分布及产业形成
魔芋为天南星科魔芋属(Amorphophallus
Blume)多年生草本植物。据荷兰植物园W.Hetterscheid及 S.Ittenbach
在国际天南星学会(International Aroid
Society)的期刊Aroideana第19卷魔芋属专刊上发表所鉴定整理的魔芋属已知种共163个,分布于亚洲及非洲。 刘佩瑛研究认为其原产中心在中南半岛和云南南部,共77种,其中云南南部12种,越南14种,泰国29种,老挝1种,缅甸6种,马来西亚15种;分布中心在中国南部、中南半岛、东南亚和南亚,除原产中心的77种外,加上南亚印度13种,印度尼西亚20种,菲律宾8种,沙巴及加里曼丹各3种,日本1种,共125种。非洲大陆32种,马达加斯加岛5种,非洲共37种。 虽然魔芋的种不少于170种
(已登录163种,还有未定种名或未登录的),但能供食用的仅约20种,其中有些种主含淀粉,作蔬菜食用,如印度主栽种疣柄魔芋(Amorphophallus
paeonifolius),亚洲的中国、日本、中南半岛、东南亚分布有葡甘聚糖型的种。中国共有20个种(其中9种为中国特有),其中有花魔芋含葡甘聚糖(GM)55%(干基),白魔芋含GM60%,田阳魔芋含GM50%,西盟魔芋含GM50%,攸乐魔芋含GM近40%等5个种,葡甘聚糖含量高而有开发利用价值,日本只有从中国传去的花魔芋一个种,但开发利用得特别好。 魔芋属中除花魔芋等几个种有较大范围的分布外,其余的种均为小区域的分布,如花魔芋西至喜马拉雅山,东到日本,南到中南半岛,北至秦岭大范围均有分布,而白魔芋则仅分布于金沙江流域河谷地带,一般都是在有种质资源的地方才有适宜于种植该种质资源的环境条件,且因魔芋种芋不耐运输,所以从全球看,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等没有魔芋种质资源自然分布的地方就没有魔芋的种植业,有的地区虽有种质资源的分布,但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没有种植业的发展,如非洲虽由科学家发现有37种,但由于森林被破坏,气候干热,群众根本不知魔芋为何物,更谈不上种植魔芋了,印度也有13种,但只适于耐热也较耐旱的疣柄魔芋生长,所以发展了疣柄魔芋的种植业,但只在当地蔬菜食用,无加工产品,更未进入国际市场。 中南半岛及东南亚虽有较丰富的种质资源,也有含葡甘聚糖的种,过去有挖收野生资源供食者,直到近年,受国际市场影响及外资的引入才逐渐开始种植,主要烘烤成干片进入国际市场,但目前所占份额不大。 二、日本的魔芋产业 日本的魔芋从中国传入,栽培利用晚于中国,但日本由魔芋凝胶食品为主形成的魔芋产业则早于中国。约从13世纪起便以鲜球茎全成分所作的魔芋凝胶食品逐渐形成了产业。 17世纪后摸索出提取精粉的方法,产业得到跃进。20世纪30年代为魔芋产业最盛时期,当时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农村经济萧条,多赖魔芋与烟草的收入摆脱困境。二战后,振兴魔芋,1970年产量猛增稳定在8万余吨,从90年代至今基本稳定在鲜芋10万吨,约制成精粉1万吨。群马县由于魔芋科技发达,育出的新品种多,自然条件适合,进入机械化生产,1999年产量约占全国的80%。所产精粉主要用于制造凝胶食品供国内销售,近期有少量精粉销往欧美。日本每年的供应和需求基本平衡,欠收年有少量进口,20世纪80年代以来,进口量最大的年份是1984年,共进口了精粉1790t,但从1985年至1995年的11年间除1990年进口了精粉284t以外,其余以配额进口,每年不到100t,从1996年起每年仅约100t的进口量。 日本魔芋产业经过几个世纪的完善,其鲜芋烘干用重油燃料,减少了SO2的污染,芋片含硫量较低,合格率高;制品业以凝胶食品为主,其技术和设备也已完善,因此,生产模式已趋定型,基本未再投资搞科研。目前的技术难题在种植业,因叶斑病、软腐病、白绢病、根腐病等的威胁,虽大量使用农药,仍丰欠难保,品种改良研究虽仍在进行,但至今未发现抗病的质源,常规育种尚难解决此一难题。
近年来,日本魔芋产业出现一些新问题是:第一,凝胶食品的销量有下降趋势,主要因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年轻一代食品西化,不会或不愿烹调魔芋食品;第二,劳动力等成本太高,造成魔芋同等级的精粉及制品比国外产品价格高出约5倍以上,难以避免国外产品的冲击。政府为了照顾6000hm2山岭地带芋农及精粉企业的利益,实行了配额限量进口及课以高关税的保护政策,但仍以国内外价格相差悬殊而形成国际上的"走私",冲击更加严重。1989年至2000年,鲜芋价格从每袋(30kg)10560跌至4450日元,跌幅达42%。日本魔芋界原有3个同业协会,即生产(农业)者协会、原料(精粉)商协会和加工(制品加工)商协会。1961年由于价格、进口等问题引起了3个组织间利益的矛盾冲突,经政府出面协调,联合起来,于1963年成立了(财团法人)日本魔芋协会,以协调三方面的利益,其主要任务是稳定价格、掌握进口、调节供需。每年提出合理的稳定价,协会并建立调节性库存以调节供需,但始终存在加工商希望精粉价格低,宁用国外的优质低价精粉,而农业和精粉业则不愿价格低,影响他们的收入,因此三方的矛盾和协调可能将是长期的。 三、中国的魔芋产业 中国是最早将魔芋用于医药和栽培食用的国家,但魔芋产业的形成却晚于日本。由于借鉴了日本魔芋产业形成的经验和教训,从而产业形成快于日本。中国适种魔芋的区域广、面积大、种质资源丰富、劳力成本低等产业要素优越,其发展势头更强劲。
中国魔芋产业启动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日本鲜芋因灾减少,1982~1984年连续增加精粉进口量,1984年达3790t,对中国造成了国际市场的驱动力;科技界、外贸部门、土产公司和有些企业开始重新认识魔芋的价值和发展前景而趋之若骛。 1979年刘佩瑛承担了《中国蔬菜栽培学》中"魔芋"的编写任务,同时得知日本寻购"金河芋角",促使她亲去魔芋集散地四川宜宾市及屏山等地考察,发现魔芋几乎要断种了,她建议该市、县及四川省恢复和发展魔芋生产,魔芋科研和学术活动相应开展。西南农业大学成立了魔芋研究中心,还联络四川省农业厅、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等成立了四川省魔芋研究会,湖北省等也相继成立了魔芋研究会。四川省魔芋研究会于1988年召开了首届魔芋学术讨论会,交流了论文59篇,总结了中国魔芋研究的初期成果。1995年在西南农业大学召开了首届中日国际魔芋科技研讨会,交流了论文39篇。西南农业大学还刊出《中国魔芋学术论文选集》二册,选辑了当时在学报级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第一分册为全国性的,共30篇,第二册为西南农业大学专辑,共32篇。这些科技学术活动对魔芋产业的兴起起到了推动作用。 西南农业大学先后向四川省科学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农业部等申请了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课题十余个,对魔芋种质资源搜集、研究和保存,魔芋胚胎学、细胞学、孢粉学、细胞培养、组织培养及快繁技术、魔芋种植区划、栽培制度及技术、品种改良及魔芋葡甘聚糖、魔芋基因工程等作了较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并发现和命名了白魔芋最优新种,为中国魔芋科学技术奠定了基础,特别是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四川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给西南农业大学和达县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的"魔芋综合利用研究"项目,开发了20多种魔芋食品和饮料,提出了有机溶剂湿法加工精粉,并与原航天部7317研究所合作研制的MJJO-Ⅰ型魔芋精粉机,首创了中国全程制造的魔芋主体商品--精粉,对中国魔芋产业的形成起了突破性的作用。随后一、二年内以四川省为主成立了魔芋精粉企业20余家,魔芋烘烤技术和设备也逐渐形成中洋结合型,魔芋悬浮果肉饮料及人工室内制造的雪魔芋成为市场畅销产品。1980年,魔芋种植面积四川省达7000hm2,全国约1.5万hm2,外销渠道基本开通,中国魔芋产业基本形成。 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的十几年间,在政府的支持下,经过科技界、企业界、基地农民和群团组织的努力,魔芋产业逐渐发展和完善。如四川省政府在1985年成立了魔芋开发领导小组,在主产区的其它省也相继成立了类似机构,以支持科技立项研究及企业界办自营或合资企业,并以扶贫款支持生产基地建设等,当时成立的魔芋开发公司或集团如雨后春笋,如四川省天府开发公司于1985年除建成魔芋加工机械厂、精粉加工厂和食品加工厂以外,还向财政部请得10万元支持华西医科大学等单位研究魔芋精粉对人体健康的理论和临床试验。在沿海和内地兴办了以日本为主的合资企业或独资私营或公营企业,有些以补偿贸易方式,产品直销日本,日方投入机械设备和技术者不下二、三十家,虽后因种种原因或改组或撤销合作。但这些初期的企业对中国魔芋企业的资金、设备和技术的引入及魔芋产业的发展起了开拓作用。 由于魔芋的特殊理化性质,不管是从鲜芋烘烤成芋片(角),再从芋片制成精粉,由精粉制成食品或其它产品都有特殊的困难,不仅要摸索魔芋的特殊工艺,同时还得解决相应的专用设备,才能达到工艺目标。中国的芋片烘烤从农户的传统敞灶直接烘烤→改良灶加金属板间接烘烤→瓶胆式烘房→隧道式烘房→振动流化床烘烤→流动网袋式设备烘烤。经过了十几年艰苦的摸索历程,目前在湖北竹溪新装的一套流动网袋式烘烤设备已达到了较满意的效果。 精粉制造设备则在1986推出的MJJO-Ⅰ型精粉机基础上,不断改进推出Ⅱ型至V型,90年代中期,四川广汉市魔芋机械研究所推出研磨机与精分机配套,收到显著提高精粉质量的效果。9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了乙醇纯化精粉工艺和设备研究,到中后期工艺相应设备逐渐配套和完善,并大规模投产,包括以普通精粉进一步纯化或以鲜芋为原料直接生产纯化魔芋粉。近年来,更生产出普通魔芋微粉及纯化魔芋微粉,其工艺和设备逐渐配套完善,国产设备达到了售价大大低于进口设备,而生产出的产品质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日本在80年代以前就提出过食用乙醇湿法生产精粉,终因成本太高而未开发利用,未料中国竟以乙醇湿法生产出高质量的纯化精粉和微粉,且大规模投产,推动了中国的魔芋产业上了一个台阶。 魔芋的加工利用有广阔的前景,目前除在凝胶食品方面建起了二、三十家生产企业,产品主供外销、兼供内销,还有几家设备厂研制食品的专用设备,成本大大低于进口设备。魔芋作为果冻的主要原料及在冷食品、肉制品及粮食 加工食品等等作添加剂已广泛使用。魔芋作食用膜及无污染涂料等已投产。 目前中国的魔芋产业链已基本配套能生产多品种、高质量的产品,而科技和企业界并未以此为满足,还在不断钻研和追求更高的目标。
======第二讲
参考文献======== 1、"稳定魔芋经营种植者大会"的决议提案说明,日本《蒟蒻新闻》报选译,18期,7~9 2、魔芋供需平衡会召开--重视调节品进口量问题,日本《蒟蒻新闻》报选译,18期,9~11 3、2000年产商品魔芋的新情报,群马农林统计协会编辑发行,中国园艺学会魔芋协会译 注:《蒟蒻新闻》报选择,每期10元 《2000年产商品魔芋的新情报》翻译本每本20元
参考文献每页收费1元,加15%的邮寄费。 如果您对本文章感兴趣或有什么疑问,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给您满意的答复。
|